短书

注册

为避免"数字鸿沟",学校如何开展数字公民素养课程

2020-09-30 17:19:44 - 短书

数字化设备缺乏与信息资源获取不足会造成人群间第一层"数字鸿沟",而数字公民素养的缺失会造成第二层,即更高层次的"数字鸿沟".第二层的不公平对人的发展会产生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多项研究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数字公民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一、数字公民素养的定义与标准

数字公民、数字公民素养的概念是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课程目标的依据之一。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认为,合格的数字公民是指“能够安全地、合法地、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和工具”的人。数字公民素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其所具备的技术使用能力,还包括在数字社会环境中有效学习与生活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迈克·瑞布将数字公民素养定义为“与数字技术使用相关的行为规范”,并将青少年的数字公民素养分为数字尊重、数字教育、数字保护三个范畴,包含九个子维度(数字礼仪、数字准入、数字法律、数字通信、数字学习、数字商贸、数字权责、数字安全、数字健康)。

2016年6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基于迈克·瑞布的理论开发了数字公民教育的《ISTE学生标准》(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该标准包括七个维度和28项指标。这七个维度分别是赋权的学习者、数字公民、知识的建构者、创新的设计者、具有计算思维的思考者、有创意的交流者、全球化的合作者。《ISTE学生标准》不仅整合了迈克·瑞布的九个维度,而且使该标准更形象、更具层次。因此,该标准被美国许多州的学校采纳,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数字公民素养课程开发的依据。

二、数字公民素养课程的类型与特征

通过在网络上广泛搜集数字公民课程的案例,研究者发现该类课程可以按学习对象和组织方式分成三类:针对小学生或学习能力较弱者的情境式课程;针对初中生或学习能力中等者的互动式课程;针对大学生或学习能力较强者的主题式课程。下面针对每一种类型的课程选择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一)情境式数字公民课程

情境式课程通过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例如,2013年至2014年间,美国得克萨斯女子大学图书馆与信息学院图书管理员组织的课外科技俱乐部,为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发了“我的世界”课程。该课程创设了虚拟的世界图书馆情境,将数字公民素养的知识嵌入游戏中促进学生活学活用。下面,以该课程为例对此类课程进行说明。

1.课程目标

该课程旨在通过协作、批判性思维和虚拟世界游戏,使四年级学生将数字公民素养应用于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将数字公民的知识传授给更低年级的学生,促使四年级学生深入思考这些概念并形成对他人的责任感。

2.课程内容

参与“我的世界”课程的学生拥有数字文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消费数字文化的知识与技能,也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创造新内容来帮助他人。作为数字文化的消费者,四年级学生要学习计算机代码、数学、游戏编程。作为数字文化的生产者,他们要在校内网站上为三年级学生设计和制作一款3D虚拟世界图书馆游戏,帮助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字公民素养。

3.课程实施

该课程设计了现实的、虚拟的和数字的三种学习模式。学生既是设计者又是学习者,体现了游戏环境下的建构主义学习。

首先,学生学习有关编程和游戏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接着,他们要组成游戏设计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图像设计员、程序员、项目管理者、写作者、建构者和电脑技术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质自由选择分工。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学生建造了虚拟的世界图书馆、花园、漂浮的计算机实验室、树屋、网球场和密室。这些情境中都隐藏着数字公民问题。当一名游戏玩家正确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他就能够打开一扇门,向下一个挑战移动。这些问题大多是选择题,例如:如果你发布了一些伤害他人的内容,你应该( )。A.如果可能的话,道歉并删除。B.假装这件事从未发生过。C.写信到网站删除它。D.对此无能为力。

进入实施阶段,四年级学生会选择一名三年级学生作为测试员进入游戏。这些测试员将完成成为一名良好数字公民的一系列任务,并获得数字公民皇冠作为奖励。

4.课程评价

“我的世界”课程兼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学生作为俱乐部成员定期与图书管理员在学校图书馆会面。图书管理员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数字公民资源,以及隐藏在游戏中的写作线索。学校有专门的档案记录工具Field Notes,用于记录图书管理员对学生的观察,包括学生对数字公民的理解、参与学习的深度、团队协作能力、游戏设计和编程技能。

此外,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他们要对自己设计的教育性游戏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方式是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月,四年级学生对参与游戏的三年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访谈提纲如下:(1)你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什么?(2)你觉得这个测试怎么样?(3)你觉得“我的世界”俱乐部的人对你有帮助吗?(4)游戏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 (5)你或你的朋友想玩这个游戏吗?

(二)互动式数字公民课程

互动式数字公民课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师生在网络上的互动来塑造良好的数字公民素养。下面,以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斯堡的西南基督学校的网络礼仪课程进行说明。

1.课程目标

通过师生在学校社交网站上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在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形成文明的数字交往礼仪。

2.课程内容

由于该课程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在日常互动中学习数字技术和数字礼仪,因此课程内容有一部分是专门的技术类课程,如网站维护和网页设计。还有一部分渗透在学科教学和公共网络空间的讨论与交流中。

3.课程实施

该课程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创建、引入、整合、扩展和新生适应。首先是创建网站。网站建成后,学校引入了一门网站维护技术课程。该课程招募学生进行试点,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虚拟社区,并迅速掌握网络维护、网页设计等技术。学校因此看到利用这个网站开展数字公民和集成技术课程的巨大潜力。整合指的是将学校的社交网络作为课堂的在线延伸,师生基于社交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和作业评估。例如,有位历史教师让学生使用定制的子网站为一个历史人物创建个人档案。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创建帖子和博客,分享有关这个人物的照片、视频等。历史教师认为这样的方式丰富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呈现方式,让历史人物在学生的认知中更加鲜活。

拓展和创新是该课程的高级阶段。这种高水平的学习活动包括学生撰写博文,在论坛区讨论各种话题,并参与网络投票来体现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此外,学生使用相册功能张贴与作业相关的图片。线下的课堂讨论由于受时间限制,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处理信息,从而做出深思熟虑的评论。因此,社交网络促进了学生课后在家庭中的高质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新生适应是指学校为即将进入中学的小学生设计子网站,让他们提前熟悉初中阶段的相关课程。

4.课程评价

在这个互动式的课程中,师生获得充分的自主权进行学习、分享和交流。相应地,评价也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以建议和交流的形式进行,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例如,有名女学生在学校社交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Partied all night long”(通宵派对)的帖子。虽然她只是想表达和朋友一起度过了一个纯真美好的夜晚,但考虑到这句话可能会对这名学生以及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在帖子下方写了评论,以帮助她理解这个帖子的潜在影响。教师的评论让她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得当,从而自主决定是否修改或删除该贴。交流式评价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

(三)主题式数字公民课程

我们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奥卡那根分校计算机系设计的一门数字公民教育课程为例,对主题式课程进行介绍和说明。

1.课程目标与主题

该课程的目标包括:让学生熟悉数字公民素养的相关理论,包括数字鸿沟、参与权、经济影响、数字素养以及成为优秀数字公民的权利与责任。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参与数字社会的机会,并认识到不正确使用技术的后果。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字公民素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课程设计了四个主题:什么是数字公民素养、参与的重要性、理解技术如何运作、数字社会的应用。

2.课程计划与实施

该课程共14周,其中有一周的阅读休息时间。周一和周三是一小时的讲座,周四有两小时的实验室调查,周五有一小时的学生主导的讨论。课程网站设置在Wiki上。课程实施的形式包括讲座/报告、反思日志、小组博客、实验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为霍华德·莱茵歌德于2012年撰写的著作《网络智能:如何在网上健康成长》(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

(1)讲座/报告

该课程每周有两小时的混合式课堂学习,每个学生有一台联网的电脑。讲座通常根据幻灯片演示进行,内容包括指定阅读材料的要点、围绕这些要点的讨论、视频、播客、信息图表和计算机上的课堂活动。例如:某一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发现了最新的有关加拿大人口数字鸿沟的报告数据。另一项活动是让学生使用在线工具Whois 和Alexa 来识别特定网站的注册者和流量数据。

(2)反思日志

教师结合每周提出的特定问题要求学生写反思日志,并推荐学生使用在线日志工具来完成作业。学生反思的问题包括:数字公民素养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为什么?你参与了哪些层次的数字社会活动?课程还设计了一段互联网中断期,旨在观察学生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能坚持多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

(3)小组博客

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自由组成3或4人小组。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每个小组会选择一件与数字公民素养有关的当前事件进行分析和汇报,并主导两次一小时的课堂讨论。在汇报之前,每个小组还要设计三个相关问题发布到课程网站Wiki上,以便全班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在讨论开始时,每个人轮流在教学平台上写下自己的答案。之后,小组通过征求意见、评估和更新事态进展来推进讨论。最后,该小组拍下这些讨论记录的照片,并在博客上发表。

(4)实验活动

教师按学生兴趣分成不同的实验室,给每个实验室分配一项调查任务,学生需要发现或破译一些问题和规律。学生实验后,在课程博客上展示并分享学习成果。以“网络钓鱼电子邮件实验”为例,这个实验室的目的是学习如何检测网络钓鱼邮件。学生先成对分析一组电子邮件,以确定它们的内容是否真实。接下来,他们讨论了钓鱼邮件和垃圾邮件的区别与共同特征。最后,学生分析垃圾邮件过滤器是如何工作的,并教给他人如何区分钓鱼邮件、垃圾邮件的方法。

(5)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从下半学期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字准入的障碍,并实践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学生参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工作,在六周内有四次机会向组织成员传授技术技能,包括:将文件从USB密钥传输到笔记本电脑、创建简历和打印名片。学生研究并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学习活动。每堂课结束后,客户都会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和专业程度进行反馈,客户反馈是课程评估的一部分。

3.课程反馈与评价

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教师收集学生关于各种课程活动的反馈。如请学生根据参与度和兴趣对课程活动排序。结果显示,实验探究最吸引人,超过60%的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其次是课堂活动和课堂讨论,分别有58%和54%的学生参与。考试只有简答题和论述题。在考试前一周学生组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前指定的5个主题提出5个不同难度的测验问题。教师综合学生出的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在考试中,学生被分成小组回答随机选择的问题,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三、三类课程的比较与启示

(一)三类课程的比较分析

基于上述对三类课程的描述可见,它们都是建构式的学习,都体现了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交往与合作、创设情境和游戏、注重反思与建构等特点。三类课程都有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既注重技术的掌握,也培养正确的态度。不同之处在于,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三类课程在目的、形式和评价上各有特点(见表1)。

表1 情境式、互动式、主题式课程的比较

(二)对数字公民素养课程开发的启示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数字公民素养这一概念,但已经包含了数字公民素养的技术、伦理道德、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要求,只是在课程开发上还不够丰富和深入。就课程开发的思路而言,上述三类课程对我国有以下启示。

1.编写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课程标准

可以在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拓展,形成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课程标准,为国家课程的完善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依据。可以用数字公民素养的概念来整合信息素养,并与公民教育适当融合。

2.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专门的数字公民课程

首先,数字公民素养包含方方面面的知识、能力与态度,需要专门的课程系统地培养。其次,不同层次和群体的学生身心特征不同、需求不同、问题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正如上述三类课程一样,每一类课程都在目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上体现了学习者中心。

3.在学科教学与师生交往中融入数字公民课程

除了专门的课程学习,数字公民课程也要渗透在学科学习与师生交往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环境熏陶才能将课程学习的效果放大。学生可以在校园学习平台或社交网站上进行在线学习,树立网络行为规则,教师率先垂范数字交往礼仪与社会参与,形成一个文明、安全、民主、丰富的数字校园社会。

4.学生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正如“我的世界”课程一样,学生既可以是数字知识的消费者,也可以是数字知识的生产者;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既受益于课程学习,也开发课程帮助他人学习。为了开发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习数字技术,还必须了解用户的特点与需求,设计情境、问题或游戏,与用户进行沟通与协商,与团队队员进行合作,反思数字公民的概念与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动成了合格的数字公民,跨越了第二道数字鸿沟。

20万人都在用的短书在线网校系统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关于短书】 短书是专注于为教育和内容工作者提供的SaaS型服务平台, 包含内容付费、在线课堂、教学直播、内容电商、招生营销、客户管理、社群运营、数据分析等八大模块,协助客户打造线上品牌、完成用户沉淀、实现商业价值。